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方式——《地质学基础与地貌学》课的一次辩论会

     发布日期:2021-12-09

如何在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处理好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授训练与适度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甚至初步科研探究能力培养的关系,是本科生任课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具有较丰富科研经历的老教师以及处在科研能力成长期的年轻教师都会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这类问题。

文理学院地理系的王多云教授和助教苏琦副研究员在他们讲授本科生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的过程中,从2019级开始,便针对授课对象在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基础较扎实、自学能力强,特别是一些同学比较关注学科前沿和对一些较复杂热点难点问题表现出极大兴趣的特点,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同时,适度引导本科同学进行课程小论文撰写,小型学术交流会、以研习小组为单位的校园地质地貌学调查、短途野外现场教学实习以及学术观点截然对立的“正方反方”辩论会等多种教学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提高了专业基础课的热度,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较好评价。

本月12月7日1-2节在励耘楼B212教室的《河流裂点问题学术辩论会》就是一次观点鲜明、交锋激烈的生动课堂,事后同学们反映收获颇多。

事先,王多云教授根据流水地貌一章中“河流朔源侵蚀和阶地形成过程中受不同构造强度、不同气候周期、河床纵剖面由不同岩性组成和存在流域面积差异等因素影响,造成裂点迁移和上下游阶地分布的复杂性”的内容,凝练出河流朔源侵蚀中“新裂点是否会超过老裂点”的辩题,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命题,引导同学们全面准确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和控制因素,同时激发他们的学科好奇心。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成汉铨、杨昱、袁李梦和李泓轩代表正方(认为后期裂点不会超过前期裂点)与代表反方的黄力铭、张哲、邹家伟和陈芳芳同学(后期裂点会超过前期裂点)展开辩论。

辩论伊始,正方成汉铨同学带入岩性的概念,认为,后期裂点是否会超越前期裂点主要受岩性差异的控制并最终结尾于“当岩性硬时,新裂点不会超过老裂点;当岩性疏松时,新裂点可能会超过老裂点”的观点。正方李泓轩同学进一步认为,后期的裂点至多只能和前期的裂点合二为一,不存在超越的情况。正方前两位同学的观点受到反方黄力铭与张哲同学的反驳。反方认为在谈论后期裂点是否会超越前期裂点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裂点的定义。之后反方张哲同学基于裂点的地貌学定义,综合考虑侵蚀基准面变动的情况抛出观点“溯源的后期裂点会超过上一个裂点”。后来正方杨昱与袁李梦同学都认为在裂点的溯源侵蚀过程中,溯源速率是逐渐减小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后期裂点会和前期裂点合二为一,并不会有超越这个概念。而反方的邹家伟和陈芳芳则强调,两期裂点的合二为一正是由于后期裂点高的溯源侵蚀速率所造成的,所以应该认为是后期的裂点吞噬并超越了前期的裂点。

苏琦老师的专业特长与河流地貌有关。他解释道,有些河流可能不存在朔源,例如著名的雅鲁藏布江穿过东构造结时不存在的溯源侵蚀,这可能也是高原大地貌能够保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先存的裂点在溯源侵蚀过程中慢慢自然消失了。

王多云老师最后指出,裂点问题辩论会并不是让大家去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最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勤思考、爱交流,常思辨的习惯。其目的是让我们的大学专业基础课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集体活动,一种启发式的探究式的知识交流,而不完全是一种复制拷贝的复印机方式和个人行为。

图2 参加辩论的八位同学与授课老师王多云教授和助教苏琦副研究员合影。

(从左到右依次为,苏琦,陈芳芳,黄力铭,张哲,邹家伟,杨昱,成汉铨,袁李梦,李泓轩和王多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