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6次
2025年7月1日至9日,文理学院地理系2022级本科生赴北京开展为期八天的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本次实习由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公费师范)和地理科学(优师计划)专业的79名同学参与,由郑重、周尚意、宋金平、许伟麟四位老师带队指导,深入北京城市空间,探寻区域发展脉络,借助北京校区老师们长期在北京积累的野外考察经验,彰显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的开创性与实践力。
认知性学习丨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
7月2日,师生们走进北京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简单的开营仪式,而后通过历史图幅、沙盘模型与影像资料,系统了解北京城市发展脉络、历次总体规划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午,在宋金平老师的带领下考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产城融合”模式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感受首都科技创新高地的蓬勃活力。
7月3日,实习团队沿周尚意老师设计的城市空间结构考察路线,乘坐大巴穿越城乡接合部、未来科学城、通州新城、南四环批发业集中区、中央商务区、使馆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等地,观察从六环到二环内的景观变化,训练记录工业、农业、居住、商业、CBD、交通、生态等用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的方法。周老师在全天实习后,请同学们按照野外考察线路设计原则,重新设计观察路线;周老师总结了中心城区内外的空间结构,并启发同学创造新的空间结构表述方式。
7月4日,许伟麟与周尚意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南锣鼓巷、什刹海及北海公园,探寻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传承。从南锣鼓巷“新四合院”的城市更新,到什刹海“银锭观山”的视觉廊道,再到北海公园的造园杰作,训练同学们“找要素、探关系、做评价”的景观观察方法,深入理解文化地理的价值观与空间逻辑。
7月2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认知城市空间结构总格局
7月3日城市空间结构考察路线
7月4日师生在北海公园考察古代景观营造手法
探究性学习丨分小组探究城乡融合发展专题
7月5日至8日,实习团队分为八组,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深入北京典型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一至第四组分别围绕昌平仙人洞村、首钢园、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等,剖析乡村价值提升、工业遗存再生、移民社会融合及农产品区位选择等议题,提出兼具学术与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第五至第八组聚焦白塔寺、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与量化分析,探索文化保护与商业发展的平衡路径,为老城更新提供实证参考。
实习总结丨小组汇报,成果荟萃
7月9日,全体师生在北京校区生地楼地理科学学部开展总结会,各小组汇报考察成果。从昌平乡村的文旅激活策略,到首钢园的产业嵌入模式,再到新发地市场的农产品区位优化方案,最后是白塔寺片区的商业潜力分析、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空间等研究,同学们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实践洞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城市更新贡献了地理学视角。
7月8日实习总结会现场
实习收获丨三大目标的全面实现
至此,本次人文地理综合实习圆满完成。本次实习实现了综合实习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的全面提升。知识目标上实现了三个综合:综合了经济地理、社会文化地理、人口地理、交通地理、国土空间规划等内容的课程,综合了短途与长途实习,综合了大学知识与中学课标。能力目标上,训练了“找要素、看关系、做评价”的景观观察法,以及线路设计、景观相遇、访谈等人文地理野外方法,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与实地调研素养。情感目标上,通过与外来务工人员、胡同居民的深入接触,同学们培养了对城市多元群体的真挚人文关怀。
本次人文地理综合实习为地理系首次在北京开展,以北京城市空间为课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议题,充分体现了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言:“城市是记忆、欲望和符号的载体。”同学们用脚步丈量北京的胡同、园林、环线与地标,触摸城市记忆,解读空间故事,为未来成为具有人文情怀与实践能力的地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体师生在北京校区地理科学学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