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 发布日期:2021-10-08次
讲座一
图像转向:视觉再现与语言再现的辩证关系
20世纪末,人的再现和交往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着人的焦虑的经验结构:一方面,是由一种阅读文化所决定的“性别、种族和阶级”等问题构成的政治焦虑,另一方面,是由一种观看文化所决定的关于“真、善、美”的再现性或形象生产的焦虑,二者间的差别不仅仅是形象与词语之形式差异那么简单,而涉及到言说的自我与被注视的他者、讲述与展示、道听途说与亲眼目睹、所听/所写/所引用的词语与所见/所画/所描写的形象、传感再现渠道与经验模式之间的差异。其所涉及的言与象、诗与画之间的关系是无限的,构成了继语言学转向之后另一次重大转向:图像转向。
讲座二
图像、语言、物:作为生命体的形象
形象就是一切;形象并不就是一切。这是讨论形象问题时首先要面对的一个悖论,一种含混性。形象可以是一幅画、一尊雕塑、一个物质实体。形象可以是一个想象的实体,一个心理意象,或梦、记忆和感知的视觉内容。形象也可以是一个母题、一个隐喻、一个语象,超越视觉和听觉的界限而成为语言文本所描述的对象。形象是一个生命体,但它何以获得生命,何以持续生命,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主讲人
陈永国 教授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和英美文学、西方文论、世界文学及翻译理论研究。1990年--199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英语系访问学者;1994年--1995年,美国杜克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学者;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文学博士学位。2008年剑桥大学研究学者,2010-2013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2012年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比较文学系合作研究员。
陈永国教授迄今发表专著《理论的逃逸》、《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下的詹姆逊》、《海勒》、《美国南方文化》等7部,译著和主编丛书包括:《激进哲学:阿兰•巴丢读本》、《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新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读本》、《世界文学史》、《斯皮瓦克读本》、《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城市文化研究读本》、《翻译与后现代性》、《福柯的面孔》,《尼采的幽灵》,《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现代性基本读本》,《现代与现代主义》,《游牧思想》,《后身体》,《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美国思想史》;《作为修辞的叙事》,《德国悲剧的起源》,《文学批评理论》,《改变了世界的观念》,《图象理论》,《福克纳传》等4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文章70余篇,诗集3部。
讲座一主持人
姚建彬 教授
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二主持人
王予霞 教授
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原为集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中文系任教。著有《桑塔格纵论》、《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等,主持过多项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两项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桑塔格与当代美国左翼文学研究”、“当代美国学院左翼与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
参与方式
讲座一:图像转向:视觉再现与语言再现的辩证关系
讲座时间:
2021年10月11日(周一)
19:00-21:30
讲座地点:励耘楼A105(多媒体教室/136座)
讲座二:图像、语言、物:作为生命体的形象
讲座时间:
2021年10月13日(周三)
19:00-21:30
讲座地点:励教楼B301(多媒体教室/264座)
主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
协办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亮身研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