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讲座回顾】| 图像转向:视觉再现与语言再现的辩证关系

  来源:南国北师中文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1-10-20

  

2021年10月11日,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永国教授在励耘楼A105教室为珠海校区师生带来了题为图像转向:视觉再现与语言再现的辩证关系的一场精彩讲座。此次讲座为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中文系主办的“南国北师凤凰山中文论坛”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会同书院亮身研学苑协办。  


           

讲座伊始,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主任姚建彬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陈永国教授的研究方向、治学经历及学术成就。


         

陈永国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翻译的W. J. T. 米歇尔的“图像三部曲”的基本内容:《图像学》主要围绕形象、形象的相似性、文本性和意识形态性展开;《图像理论》重在讨论图像转向、图像文本和文本图像;《图像何求》则对图像与物自身的关系进行探索。本次讲座即围绕《图像理论》一书展开,对图像与语言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讨论。


         

接着,陈永国教授讲述了“图像转向”得以发生的学术背景及“图像理论”的内涵,指出米歇尔将形式、主题、形象和象征“相互叠合,构成了阐释的一个三维模式,从第一性的或自然主题的前图像描写到第二性的或传统主题的图像分析,到内在意义或内容的图像阐释,到象征价值的(图像)世界。”其后,陈教授选用索尔·斯坦伯格的《螺旋》、委拉斯凯兹的《宫娥》、阿兰的《埃及写生课》、鸭—兔图这四幅图为例,启发大家思考说与看、语言与绘画之间不是一种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辩证的力场,每一个元图像都深嵌于话语之中,而每一种说词在面对可视形象时又都是不完善的。由此可见,一切艺术都是既有文本又有形象的“合成”的艺术。在此,陈教授提出从语言视阈拓展出另一视阈,即将语言和图像关联起来,这一路径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然后,陈教授向大家阐释了“文本图像”这一概念。为了深入浅出而又准确有效揭示这一概念的内涵,陈教授从分享他对威廉·布莱克的诗—画艺术、荷马的“阿喀琉斯的盾牌”、华莱士·史蒂文思的《坛子的故事》的解读进入概念的辨析,指出任何一种图像都会将一种特殊的文本性带入视觉形象的核心,而对视觉再现中这种文本性的语言再现都必将是内嵌于文学或绘画自身之中的一个碎片,其本身就是文学或绘画的一个缩影。


         


此后,陈教授给大家分析了绘画、雕塑和摄影这三种“图像文本”。他用马列维奇的《红色正方形》与《黑色正方形》、阿尔弗雷德·H·巴尔的《立体派与抽象艺术》、罗伯特·莫里斯的《板》等艺术品为例,指出在艺术作品与观者/读者建立起的谈话关系中,形象和语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其后,他又援引普林尼《自然史》中的故事,让大家看到绘画和语言都处于真实与虚幻之间,错觉是可能存在的,指出对抗错觉的唯一武器或许就是错觉手法。


         

在陈永国教授讲座结束之际,姚建彬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聆听讲座的收获与体会,以别开生面的方式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姚教授指出,陈教授以其广博的学术视野和前瞻性的研究理念,对当代图像学研究,尤其是米歇尔的图像学理论及其研究做出了权威解读,让我们对于如何理解个体置身其中的“图像时代”有了进一步思考。姚建彬教授认为,陈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见解,不仅有助于突破现有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瓶颈,而且也能够破除我们对诗画关系相沿成习的成见,从而能够为更新我国文学理论研究范式提供新的路径。与此同时,姚教授指出理论本身充满生机与魅力,但用何种方式来进行研究是需要大家不断思考的。


         


在讲座最后的自由发言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陈教授耐心解答,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