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理学院地理系 发布日期:2021-12-23次
珠海拥有齐全的海岸带类型、丰富的侵蚀和堆积地貌,以及红树林生态湿地和海岸带人地和谐共处等丰富的综合地理学景观,辅以地图学和海洋遥感学等方面的影像资料,利于开展海岸带综合野外实习。
11月14日,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第二学位)的百余名学生,在王多云老师和李京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图学课程的联合实习——海岸带综合实习。参加实习指导的还有谢云、刘素红、王文婷、苏琦等多位地理老师和研究生助教。
实习走过了海滨浴场、灯塔廊桥、海岬巨石、银坑堡坝和淇澳海岛等地约十余公里的步行路程,完成了有关地貌类型及其成因机理分析、地图学影像学标志辨认及特征描述等内容的现场讲解、提问讨论和观察记录等教学任务。
在珠海市的滨海浴场观海平台,王多云老师现场讲解和指认了这里可以观察到的海岸带的所有地质地貌元素,包括海岸带的组成单元(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以及后滨、前滨、近滨、滨外等基本概念及其含义)、海岸带的开阔程度(有障壁的局限海岸和无障壁的开阔海岸)、波浪类型(深水波、浅水波及岸线碎浪)及其方向(波的折射以及离岸流、沿岸流等)、岸线的几何形态(平直岸、凹岸和凸岸)以及按海岸堆积物划分的海岸带类型(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质海岸等)等等基本知识和现场实体形态。使同学们将书本上的文字和图解知识很快地印证到了现场实地。通过实地讲解和讨论,大家完全理解了海岸带泥沙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所需要的条件以及相对应的沙滩形态和地貌类型。
地图学任课老师李京老师还讲解了陆地0米等高线和海洋0米等深线的概念区别和不同沙滩颜色的形成原因,纠正了一般认为陆地和海洋0米等高和等深线是一条线的认知偏差。
在棱角咀仔细观察了花岗岩。发生于中侏罗世到晚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深刻影响了我国东部中生代的地质历史,造成了南自海南岛北至东北地区大面积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珠海地区出露的花岗岩大多便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在珠海的海岸带,如果没有天然或者人工堆积的沙滩覆盖,出露的基岩便是花岗岩。
还观察了坡面重力地貌类型。坡面上受重力地质作用产生重力地貌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此处的花岗岩石块,由于风化作用导致岩块沿节理面破裂后在高角度坡面上产生崩落,形成巨型石块堆积(《珠海魂》三个大字就刻在崩塌的巨型花岗岩块上)。巨大的花岗岩块体崩落的前提条件是花岗岩体的破坏和破裂,珠海海岸带的花岗岩侵入岩体内部,普遍发育有裂隙,其中北东方向和北西方向的一组最为发育。这两个方向的节理和珠海地区的构造走向是一致的,前者造成了北东向的断块隆起的山岭和断块下沉的盆地,后者与北西向的珠江以及磨刀门的西江流向一致,它们产生于燕山运动后期或者喜马拉雅运动早期;而另一组北东东和北西西方向的节理或者断裂则与喜马拉雅运动的中晚期有关。
在著名的“珠海渔女”景点处,观察到了非常典型的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海蚀作用可分为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两大类。此处有众多的形态怪异的海蚀花岗岩,印证了课堂上的书本知识。
在银坑公交车站处,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了著名的银坑断层,这是一受区域张性应力场作用形成的正断层。该断层东北盘(上盘)抬升,西南盘(下盘)下降,断层面是一明显的断层崖。断层长约2千米,断层面宽1.5-2米,断层破碎带位于花岗岩体中。对城市工程建设而言,避开断层,特别是避开中新世(23Ma)以来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非常重要。
从银坑断层步行到海天砥柱巨石处,实地观察辅以遥感影像地图,可观察到多种海岸带地貌。一是基岩海岸和沙质海岸的过渡部位,二是有障壁的海岸(海湾+拦湾坝),三是连岛沙坝,四是残存的海蚀台地。
最后一站到了淇澳岛湿地公园——红树林海岸。在这里了解了生物质海岸、背风带潟湖堡坝系统和红树林海岸湿地的地貌学和生态学的特征及其意义。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植被,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净化海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但目前人工破坏较为严重,亟待加强保护。
一天的海岸带实习,促使年轻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地地理现象紧密结合,从地理视角观察景观,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劳累辛苦但收获满满快乐充实的一天,体会了将书本图解对照野外实物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