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简介
姓名:赵勇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电子邮箱:bsdzy@bnu.edu.cn
山西晋城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出版著作(包括独著、合著、主编、译著等)2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论笔、短论、时评、访谈等各类文章数百篇。
教育背景
1981-1985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在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衍柱教授;
1999-2002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童庆炳教授。
工作经历
1985-1999年在山西省晋东南师专(现为长治学院)中文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并兼任学报主编。
2002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教授、文艺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2007-2024),文艺学研究中心中任(2015-2019)
研究方向
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文论,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等。
科研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项目“西方理论话语的冲击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文论的建构”(2024,在研)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论场域中的审美话语分析:以黄药眠与童庆炳为中心”(2022,在研)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众文化与文学生产的关系研究(1990年代以来)”(2015,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生研究”(2015,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众文化的冲击与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嬗变”(2007,已结项)。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项目:“文本与潜文本:20世纪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已结项)。
出版著作
一、独著(学术著作)
1.《接合:大众文化的冲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版。
2.《走向批判诗学:理论与实践》,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3.《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4.《赵树理的幽灵:在公共性、文学性与在地性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文学与时代的精神状况》,台湾新北: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版。
6.《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审美阅读与批评》,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0.《透视大众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初版,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修订再版。
二、独著(学术随笔集、文化随笔集、散文集)
11.《做生活》,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
12.《人生的容量》,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13.《刘项原来不读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
14.《抵抗遗忘》,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5.《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三、合著(学术著作)
16.《反思文艺学》(与李春青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研究》(与夏之放、李衍柱、李建盛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四、主编(论文集、教材等)
18.《批判理论的旅行:在审美与社会之间》(与塞缪尔·韦伯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19.《文学与大众文化导论》(魏英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20.《大众文化理论新编》(第2版,杨玲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1.《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童庆炳主编,赵勇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2.《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八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23.《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九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五、译著
24.《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与赵天舒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25.《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布莱斯勒著,与李莎、常培杰等人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代表论文
1.《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收入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一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1期转载。
3.《学院批评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困境》,《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6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7期摘录;收入《批评与文艺:2007·北京文艺论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与《批评的力量》(方宁主编,人民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二书中。
4.《影视的收编与小说的末路——兼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6期摘录,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第7期转载。
6. 《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1年第10期转载。
7.《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转载。
8.《艺术的二律背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一种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12期转载。
9.《“奥斯威辛之后”命题及其追加意涵——兼论作家们的反驳与阿多诺的“摇摆”》《文艺研究》2015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2期转载。
10.《文化批评的破与立——兼谈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由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转载。
11.《在文学场域内外——赵树理三重身份的认同、撕裂与缝合》,《文艺争鸣》201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7年19期转载转载。
12.《讲故事的人或形式的政治——本雅明视角下的赵树理》,《文学评论》2017年第5期。
13.《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文艺争鸣》2018年第1期。
14.《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1期摘录,《新华文摘》2018年第4期论点摘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4期转载。
15.《在大众阵营与精英集团之间——路遥“经典化”的外部考察》,《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9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9期转载。
16.《作为方法的文学批评——阿多诺“内在批评”试解读》,《中国文学批评》202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1年第10期转载
17.《走向一种批判诗学——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化诗学》,《清华大学学报》2021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1年第6期摘录。
18.《在文学生产与视觉文化之间——1990年代以来作家“触电”现象的回顾与反思》,《小说评论》202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0期转载。
19.《哲学论笔化与论笔哲学化——艰深晦涩,或如何阅读阿多诺》,《东南学术》2023年第6期。
20.《论笔中的辩证法思想与断片传统——阿多诺论本雅明》,《文艺研究》202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4年第9期转载。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文学概论,文学理论专题,大众文化理论专题,马克思与现代美学、20世纪西方文论专题,最新西方文论专题,西方视觉文化原典解读等;
硕士生课程:中国文化史专题,文艺学专题等;
博士生课程:文艺学方法论。
社会工作
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荣誉获奖
1.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
2. 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获北京市第十五届(2018)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20)。
3. 著作《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获北京市第十二届(2012)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 曾两度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评选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16年版)(2019年版)”。
5. 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2013)、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届教学名师(2015)。
6.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7. “文艺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与学科建设”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本人排序第四。
8. “以‘回归原典’为理念,推进文艺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本人排序第三。
9. 论文《〈心灵史〉与知识分子形象的重塑》获《南方文坛》(2007)优秀论文奖,
10. “文艺学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与学科建设”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本人排序第四。
11. 论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曾获《外国文学研究》(2002)优秀论文奖。
12. 被评为2002年度北师大优秀毕业研究生。
13. 被山西省教委评为“山西省师范院校优秀教师”(1997)
14. 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1997年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
15. 被山西省教委、省人事厅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1995)。
16. 论文《论中国当代悲剧观》获《批评家》首届新人优秀论文奖(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