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

张维佳

个人信息简介

姓名:张维佳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电子邮箱:zhangwj330@163.com

陕西西安市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北京市语委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语委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北京市与中央高校共建项目2项,北京市语委重大项目3项、一般项目2项。曾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一般项目1项。

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5部,译著有3部,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方言》《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科学》《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中国语文研究》《汉语学习》《学术研究》《人文杂志》《语文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中国教育报》《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80余篇。


教育背景

1978.03-1982.01  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后先后更名为宝鸡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文学学士

1987.09-1990.07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史,文学硕士

1996.09-1999.09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语言学,文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75.08-1978.03  陕西省富平县下乡插队

1982.01-1987.09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1990.09-1996.09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副教授

1999.09-2016.09  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汉语学院、语言研究所、科研处、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教学与研究、管理工作,任教科研人员、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研究基地主任、科研处处长、校长助理

2016.09-2020.09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

方言学与语音史、语言地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学、书法美学等


科研项目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韩关系词研究,北京语言大学项目,2000-2003,主持

陕西方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1-2004,主持

中国方言地图集,国家教育部和北京语言大学项目,2001-2008,参加

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2002-2006,参加

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首都高校的文化使命,民盟北京市委重点课题,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2008-2009,主持

当代北京话声调变异的实验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2012,主持

多元文化接触与当代北京话变异研究,高校与北京市共建项目,2009-2012,主持

中国外语类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自选项目,2009-2010,主持

语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2009-2013,主持

世界城市建设与首都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研究,北京市委统战部和民盟市委项目,2010-2011,主持

世界城市视域中的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高校与北京市共建项目,2011-2013,主持

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市语委委托项目,2011-2012,主持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及对策研究,国家语委项目,2011-2013,主持

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研究,北京市语委委托项目,2012-2016,主持

北京语言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博物馆,北京市语委重大委托项目,2013-2020,主持

汉语方言传统吟诵调韵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6-2021,主持


出版著作

1991 《风流后妃》,成都出版社

1993 《陕西方言与普通话》,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康熙字典(现代版)》(主编) 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

2002《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论丛•语音和文字卷》(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语音学教程》(彼得∙赖福吉著,中文版第五版,张维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合著),商务印书馆

2014 《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主编),商务印书馆

2015 《世界语音》(彼得∙赖福吉、伊恩∙麦迪森著,田飞洋、张维佳译),商务印书馆

2017 《京韵流芳》,张维佳 张驰 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18 《语音学教程》(彼得∙赖福吉、凯斯∙约翰逊著,中文版第七版,张维佳、田飞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北京曲艺:市井生活风情》(合著),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9 《北京文化探微》(丛书,合作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

2022 《世界语音》(彼得∙赖福吉、伊恩∙麦迪森著,田飞洋、张维佳译),收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新版

2024 《世界语音》(彼得∙赖福吉、伊恩∙麦迪森著,田飞洋、张维佳译),商务百周年馆庆珍藏版/精装版


主要论文

1.合成谓语琐议(上、下),《教学与科研》1984.2-3

2.汉字文化特征述略,《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集》,1991

3.重轻唇音分化时代说略,《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2.4

4.唐宋之际口语词却的虚化过程及特点,《古汉语研究》1993.增

5.符号·汉字与汉民族心理结构,《人文杂志》1994.1(人大复印《心理学》1994.4转载)

6.汉语商标语词的借用及意义的错位,《汉语学习》1997.2

7.关中方言鼻尾韵的演化模式,《语言研究》2001.4.

8.方言音韵结构的基本特征,《学术研究》2001年第11期

9.关中方言片内音韵差异与历史行政区划,《语言研究》2002.2

10.关中方言果摄读音的分化及历史层次,《方言》2002.3

11.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12.言研究与方言视图的数字化,《中国语文研究》2004.2

13.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白读音的层次,《语言研究》2004.2(人大复印《汉语言文字学》2004.8全文转载)

14.越南留学生汉语声母偏误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4.2

15.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 ,《中国语文》2005.5

16.建立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的设想,《语言科学》2006.3

17.远指代词“兀”与突厥语,《民族语文》2007第3期

18.汉语卷舌音类地理共现与共变,《语言研究》2011年第四期

19.关中方言知庄章声母的历史演变及语音条件,《语文研究》2012年第2期

20.Time Dimensions of the Contact of Chinese Urban Dialects,《Language Change and Ecology》(《语言变化与生态环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9月)

21.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与田飞洋合作

22.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下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选择,《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第4期

23. 20世纪日本国语政策的澶变及其背景,《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15第1期

24.日本王朝时代汉诗出韵及其原因,《民族语文》2015年第5期

25.汉语方言三条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语言研究》2018第4期

26.以语言史为研究目标的语言地理学(中文版代序),《语言地理学方法》([日]柴田武著),商务印书馆,2018.09

27.湘方言传统吟诵调的节奏,《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第3期

28.西北官话中的两声调方言,《民族语文》2019第2期

29.甘南临潭、卓尼音系的简化与繁化,刊于邢向东主编《语言与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03

30.汉语方言塞擦音的类型分布与演化特征,《语文研究》2021第2期

31.中部官话的二分格局,《语言研究》2022第1期

32.汉语方言“乳房女性的”、“母亲”词形同构试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22第2期

33.中国书法“美”之争:大众审美与专家审美,《东亚汉学研究》特别号(2024),2024.07,日本

34.古代碑帖中“锺”通“鐘”现象及其原因,《书法》杂志2024第9期


资政报告

1.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下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选择,中央统战部2013《零讯》

2.汉语拼音国际标准化事关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合作),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2016年第41期)(总第110期)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语言学概论、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语言学入门、现代汉语语音学、汉字与书法美学

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汉语音韵与方言调查、汉语方言地理学、中华传统才艺及其教学(书法)。

指导硕士生:44人

博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法论、汉语音韵与方言地理学

指导博士生:27人


社会工作

1.学术兼职:中国语文现代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鉴定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等多所大学兼职或客座教授。曾任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方言学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会长、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副会长、北京市语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民族语文》编委、中国民族语言学学会汉藏语言评奖委员会委员。

2.社会兼职: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北京市海淀区政协第九届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北京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常委兼高教委员会主任,民盟北京市海淀区第四、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荣誉获奖

1995 《陕西方言与普通话》,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语言学会应用类著作三等奖,

1997  语词的借用及意义的错位,上海师范大学大学生科技学术成果优秀奖,上海师范大学颁发,

2002 《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获第十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

2005  建立方言地理底图和坐标编号的设想 获北京语言大学第九届科研报告会一等奖

2008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创新标兵,中共北京语言大学委员会,2008-9-10

2012 

(1)教育部社科管理先进个人奖,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颁发,2012-12

(2)所主持的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获先进集体奖(本人任科研处处长),教育部社会

2013

(1)第六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获奖论文:《朝鲜汉字音的层次及来历》(《民族语文》2008年第5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2013-3-22

(2)2010-2012年度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 会颁发,2013-5

(3) 所主持(中心主任)的“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荣获 “2010-2012年度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发,2013-5

2015  第七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获奖作品:《秦晋沿河流域方言历史比较研究》(合著),此前荣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


学术交流

曾多次赴美国、法国、荷兰、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做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