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

伍新春

个人信息简介

姓名:伍新春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电子邮箱:xcwu@bnu.edu.cn

湖南湘乡人,心理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京师特聘岗领军教授,心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心理学科学位分会主席、珠海校区学位分会副主席,珠海校区心理学科建设负责人、文理学院心理系主任,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院院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百人工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和注册督导师。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学科(教育学类)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和修订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服务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5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1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和科普著作50余部,荣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奖、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


教育背景

1986,09-1990,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士学位

1990,09-1995,07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硕博连读),博士学位

2000,09-2002,07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博士班,在职研修

2005,07-2005,08 中共中央党校,全国高校第五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

2005,12-2008,05 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导学会心理咨询实务高级研修班,在职研修

2009,06-2009,07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第二期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研修班,学习


工作经历

1995,09-1998,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1996,09-1997,01  美国Illinois大学(UIUC)阅读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8,07-2001,1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系党总支书记

2001,11-2003,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

2003,07-2007,09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

2004,12-2005,01  英国Manchester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

2007,05-2007,06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UBC)教育学院访问教授

2007,10-2009,1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2008,11-2008,12  澳大利亚Melbourne大学国际课堂教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2009,11-2021,08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部教授,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院长

2010,07-2010,08  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大学(UBC)教育学院访问教授

2021,09-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心理学科建设负责人、文理学院心理系主任


研究方向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当代学习科学与有效教学,儿童阅读发展与教学促进,科技场馆学习与科学教育),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创伤心理干预,家庭科学与儿童心理发展,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目前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是:(1)正常儿童的阅读促进与障碍儿童的阅读矫治;(2)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循证干预;(3)父母教养行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4)人本心理咨询的研究进展与共情陪伴的实践推进。


科研项目(在研)

    (2024-2026)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4KJK002). 主持.

    (2022-2025)智能时代青少年语言能力发展研究. 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ZDI145-40). 主持.

    (2021-2026)多学科批判性阅读的体系建构与资源开发. 京师荟阅(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委托项目. 主持.

    (2023-2026)人际创伤经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23VRC014). 主持.

    (2022-202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感知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AZD143). 主持.

    (2020-2024)童年期人际创伤经历对大学生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1085). 主持.

    (2024-2027)人际创伤类型的共存模式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重大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立项(ZHPT2024006). 主持.

    (2024-2027)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心理健康与感知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重大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立项(ZHPT2024007). 主持.

    (2024-2026)伍新春“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室(家庭累积风险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情绪调节的干预策略研究). 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主持.

    (2022-2025)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 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2JYA006). 主持.


出版著作(2015年以来)

    1.伍新春、周宵等著:《青少年创伤心理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5年(待出)。

    2.伍新春、孙鹏等著:《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待出)。

    3.伍新春、刘畅著:《共情陪伴与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待出)。

    4.安妮塔·伍尔福克(Anita Woolfolk)等著,伍新春、董琼、程亚华等译:《教育心理学:主动学习版》(第15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5年(待出)。

    5.伍新春主编:《初中生涯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待出)。

    6.伍新春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24年8月。

    7.伍新春总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1-12年级,共24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年7月(各年级上册-12册)/2024年1月(各年级下册-12册)。

    8.David A.Kolb著,伍新春、季娇、郑秋等译:《体验学习》(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年4月。

    9.伍新春、李国红著:《最爱不过我懂你——父母共情陪伴手册》,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10月。

    10.伍新春、臧伟伟主编:《中学生心理辅导(第2版)》(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4月。

    11.安妮塔·伍尔福克(Anita Woolfolk)著,伍新春、董琼、程亚华译:《教育心理学:主动学习版》(第1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10月。

    12.韦丁(Danny Wedding)、科尔西尼(Raymond J. Corsini)著,伍新春、臧伟伟、付芳、刘畅等译:《当代心理治疗》(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

    13.伍新春、程亚华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

    14.伍新春、张军主编:《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

    15.伍新春主编:《生涯教育》(高一、高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

    16.张泽主编,王红旗、伍新春、宋金榜副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1-6年级),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2020。

    17.Anita Woolfolk(安妮塔·伍尔福克)著,伍新春、张军、季娇译:《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18.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第3版)》(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


代表论文

(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SCI/SCI/CSSCI期刊论文310余篇,另有合作学术论文110余篇。以下仅列出2023-2025年的代表性SSCI期刊论文20篇。)

2025

    1.Chen, H., Zhao, Ying., Sun, P.,Wu, X.*,Wang, H., & Zhao,Yi. (2025). Decoding 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ntribute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t different levels: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roles of oral and silent reading fluency.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17,102582.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24.102582.

    2.Zhao, Y., Wu, X.*, Sun, P., Chen, H., & Wang, H. (2025).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 reading fluenc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ross three stages of elementary school: A longitudinal cross-lagged study.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95, 102020.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24.102020.

    3.Wang, Z.#, Ding, W. #, Xie, R.*, Wu, X.*, Wenren, S., & Xia, Y. (2025). Exploring the dynamic interplays of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skills in Chinese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https://doi.org/10.1111/cdev.14214.

    4.Lin, W., Liu, A., & Wu, X.*, & Liu, M. (2025).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through network analysis. Child Abuse & Neglect, 160, 107215.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4.107215.

    5.Liu, M., Liu, S., Liu, A., & Wu, X.* (2025). Patterns of adversity from family, peers, and teache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Predicting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through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rumination. Research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https://doi.org/10.1007/s10802-025-01294-1.

    6.Liu, M., Liu, A., Liu, S., Xu, B., & Wu, X.* (2025).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history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n China: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17(3), 503-510. https://doi.org/10.1037/tra0001677.

2024

    7.Wang, H., Zhao, Ying., Chen, H., Wu, X.*, Sun, P., & Zhao, Yi. (2024). Uncovering the timing and target: The unique longitudinal contribution of Theory of Mind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ros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6(3), 346-362. https://doi.org/10.1037/edu0000854.

    8.Zhao, Y., Wu, X.*, & Cheng, Y. (2024). Examin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fluency: Longitudinal evidence for Chinese children from grade 1 to grade 6.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3,102467. https://doi.org/10.1016/ j.lindif.2024.102467.

    9.Tian, Y., Li, W., Wu, X.*, & Cheng, X. (2024). Childhood traumatic experiences and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https://doi.org/10.1037/tra0001719.

    10.Wang, W., Li, Y., Yuan, H., & Wu, X.* (2024). Interaction betw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adolescents who experience an earthquake: A repeated longitudinal study.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16(2), 615-631. http://dx.doi.org/10.1111/aphw.12507.

    11.Ying, J., Shi, J., Liu, S., Endendijk, J. & Wu, X.* (2024).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ternal versus maternal involvement for Chinese adolescents’ gender-typed traits. Sex Roles, 90(12), 1866-1878. https://doi.org/10.1007/s11199-024-01531-9.

    12.Ren, Y., Liu, A., Zou, S., Ying, J., Wang, X., & Wu, X.* (2024). Parent and adolescent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nese families: The chained mediating role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parent-child attachment.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61, 107656.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24.107656.

2023

    13.Xie, R., Xia, Y., Wu, X.,* Zhao,Y., Chen, H., Sun, P., & Feng, J. (2023). Role of compounding awareness in vocabulary knowledge among Chinese children with blindnessand sightednes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36, 104469. https://doi.org/10.1016/j.ridd.2023.104469.

    14.Xia,Y., Xie, R.*, Wu, X.*, Zhao, Y., Sun, P., & Chen, H. (2023).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rapid automatized naming in the braill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Chinese blind childre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3, 102272. 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23.102272.

    15.Xu, B., Yuan, H., Wu, X.,* & Wang, W. (2023). Comorbidity pattern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Cross-validation in two postearthquak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samples. Depression and Anxiety.https://doi.org/10.1155/2023/4453663.

    16.Liu, A., Liu, M., Ren, Y., & Wu, X.* (2023).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hildhood maltreatment, PTSD,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through network analysis. Child Abuse & Neglect,146,106503.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3.106503.

    17.Liu, A., Wang, W., Wu, X.*, & Xu, B. (2023).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after earthquak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diating roles of gratitude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15(7), 1203-1213. https://doi.org/10.1037/tra0001423.

    18.Liu, S., Zhang,D., Wang, X., Ying, J., & Wu, X.* (2023). A network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parenting: Linking coparenting, parenting style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rearing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9(4), 786-800. http://dx.doi.org/10.1037/dev0001470.

    19.Liu, S., Wang, X., Ying, J., Shi, J., & Wu, X.* (2023). Emotional involvement matters, too: Associations among parental involvement, time management,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vary with youth’s developmental phas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3(4), 903-920. http://doi.org/10.1111/bjep.12605.

    20.Liu, S., Zhang, D., Tian, Y., Xu, B.,& Wu, X.* (2023). Gender difference in network analysis on adolescent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17. http://doi.org/10.1186/s13034-023-00590-2.


教学工作

本科生:行为矫正与管理/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矫正/行为矫正,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汉字中的心理奥秘,中学生心理辅导

研究生:学习理论与教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行为分析与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方法


社会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2021-)、理事(2013-)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兼人本心理治疗学组组长(2022-)、委员兼人本心理治疗学组组长(2017-2021)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22-)、副主任(2017-2021)、委员(2005-2017)

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17-2021)、副主任(2013-2017)、委员(2009-2013)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服务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22-)、委员(2017-2021)

中国心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2022-)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3-2021)、委员(2005-2013)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副理事长(2019-)、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2-2019)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2021-)

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2-2015)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听力语言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22-)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心身发展评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22-)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2017-)

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心理咨询服务分技术委员会委员(2022-)


荣誉获奖

教学教材类

    1.伍新春、史洪斌、李国红、刘畅:通过共情陪伴提升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研究。2021年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政府,202209。

    2.伍新春、史洪斌、李国红、刘畅:通过共情陪伴提升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202112。

    3.张泽、王红旗、伍新春、宋金榜、王素英、杨世诚: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二年级上册(大象出版社)。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二等奖。国家教材委员会,202109。

    4.曹云昌、伍新春、梅娟、陈晓花、孔金、王梅莉:“情智浸润、养练融合”二维交互的儿童专注力培养的实践探索。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201812。

    5.曹云昌、伍新春、梅娟、陈晓花、孔金、王梅莉:“情智浸润、养练融合”二维交互的儿童专注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201806。

    6.陈英和、王大华、彭华茂、伍新春、刘儒德:基于全人发展理念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201812。

    7.陈英和、王大华、彭华茂、伍新春、刘儒德:基于全人发展理念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平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政府,201804。

    8.陈英和、王大华、彭华茂、伍新春、刘儒德:立足全人发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09。

    9.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201309。

    10.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奖。教育部,2011。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作为林崇德教授主编《应用心理学书系》之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2002。

    1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作为林崇德教授主编《应用心理学书系》之一)。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

    12.伍新春、王大顺:高等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

科学研究类

    1.王文超、伍新春: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心理学报》2020-2021年度高影响力论文奖。中国心理学会,202211。

    2.伍新春、王文超: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委、市政府,202101。

    3.林崇德、伍新春、周宵、陈秋燕、戴艳、应柳华、侯志瑾、乔志宏、安媛媛、刘春晖: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202012。

    4.林崇德、伍新春、陈秋燕、戴艳、侯志瑾、乔志宏: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委、市政府,201708。

    5.周宵、伍新春、安媛媛、陈杰灵:青少年核心信念挑战对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反刍与社会支持的作用。《心理学报》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中国心理学会,201510。

    6.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第五届朱智贤心理学奖。朱智贤基金会,2013。

    7.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201109。

    8.伍新春、曾筝、谢娟、康长运:场馆科学学习——本质特征与影响因素。北京市第六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201302。

    9.舒华、伍新春:儿童汉字学习和读写发展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2003。

    10.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教育心理学。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政府,2002。

    1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1999。

个人荣誉类

    1.伍新春: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组部、中宣部,202310。

    2.伍新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2011。

    3.伍新春: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组织部,2009。

    4.伍新春: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选(2001-2006)。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1。

    5.伍新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D-20-013)。中国心理学会,202005。

    6.伍新春: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第二批)。中国心理学会,2009。

    7.伍新春:第三届“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荣誉称号。北京师范大学,202209。

    8.伍新春: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2304。

    9.伍新春: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刘艾祎-2024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2501。

    10.伍新春: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赵英-2022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2302。

    11.伍新春:2022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田雨馨-2021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2302。

    12.伍新春: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王文超-2020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2112。

    13.伍新春: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侯芬-2020届教育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2112。

    14.伍新春: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刘畅-2016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1712。

    15.伍新春: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周宵-2015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1612。

    16.伍新春: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安媛媛-2013届学术博士)指导教师。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