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

王小甫

个人信息简介

姓名:王小甫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关系史

学习经历

1994年,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UK)东方学系,博士后研究。
1986--198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唐·吐蕃·大食关系史”。
1984--198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1986年9月转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1978--198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生,1982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

项目与资助

1. 1990年受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成果已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届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2. 同年受国家教委第三批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
3. 1992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资助。
4. 1993年获英国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王宽诚奖学金资助。
5. 199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 公派赴美国哈佛大学 留学资助。
6. 1998年获韩国基金会(the Korea Foundation)1999年韩国研究奖学金资助。
7. 1999年参加北京大学文科重点项目“盛唐工程”。
8. 同年参加北京大学文科重点项目“中华文明史”
9. 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自选项目资助。
10.2002年获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规划重点教材立项资助。
11.2002年主持“三至十四世纪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环境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12.2003年获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重点课题资助。

13.2010年主持“6-10世纪中国的族群凝聚与国家政治体制演进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

论著目录

著作

1. 《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与张广达教授合著),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初版。
2.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初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有关书评5篇:
①《澳门日报》1993年8月6日;
②《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1994年第一期,122~12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 》1995年第二期,206~207页;
④美国《中亚杂志》(Central Asia Journal) 39卷第2期(1995年),326~327页;
⑤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3辑6卷1册(1996年),146~147页。
3. 《唐朝对突厥的战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
4.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合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
5.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
6.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7.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 开明开放》,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

8. 《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

9.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中华书局,2012年8月。

文章

1. 试析《资治通鉴》中关于突厥的记载,《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18期,1~12页。
2. 从回鹘西迁到黑汗王朝 ,《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4期,1~13页;后被收入《西北民族文丛》第二辑(1984年),94~108页。
3. 试论碎叶城与八喇沙衮城的兴替,《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1期,37~43页。
4. 中亚研究书目介绍(之一,与张广达教授合撰),《中亚研究资料》1984年第3期,70~73页。
5. 同上之二,同上刊1984年第4期,76~81页。
6. 同上之三,同上刊1985年第1期,64~68页。
7. 穆格山城堡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41~342页。
8. 先秦我国西北的塞种,《西北史地》1987年第1期,57~64页。
9. 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80~82页。
10. 西藏——新疆间最早的交通路线,《北京大学校刊》(学术理论副刊)第7期(1989年3月),第三版。
11. 新—藏古道的地名考察,《地名知识》1989年第6期,33~35页。
12. 引言(论伦理道德),姚鹏等人主编《东方思想宝库》第2部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208~210页。
13. 安史之乱 后西域形势及唐军的坚守,《敦煌研究》1990年第4期,57~63页。
14. 刘郁〈西使记〉不明地理考,《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199~213页。
15.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博士论文摘要),陈庆英主编《藏学研究论丛》第三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1年,127~160页。
16. 唐初安西四镇的弃置,《历史研究》1991年第4期,117~128页。
17. “弓月”名义考,李诤等人主编《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351~363页。
18. 论安西四镇焉耆与碎叶的交替,《北京大学学报 》1991年第6期,95~104页。
19. 古藏文Kog(gog) yul为俱位考,《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61~67页。
20. 盛唐与吐蕃在西域的较量(720~755年),《新疆大学学报 》 (哲社) 1992年第4期,70~77页。
21. 弓月部落考,拙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附录贰,243~256页。
22. 四镇都督府领州名称及地望略考,同上书附录肆,266~269页。
23. 〈新唐书〉点校疑误举例,周绍良等人编辑《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93~101页。
2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10期,20~24页。
25. 奖掖后进 不遗余力,《人格的魅力——名人学者谈季羡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6年,209~216页。
26. 我对隋唐与周边关系史的研究,胡戟主编《唐研究纵横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40~49页。
27. 客观反映我国西域研究现状——评〈西域考察与研究〉,《北大史学》第4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76~295页。
28. 七、八世纪之交吐蕃入西域之路,田余庆主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4~85页;后又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707-717页。
29. 隋初与高句丽及东北诸族关系试探——以高宝宁据营州为中心,《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57~176页。
30. 朝鲜为“来朝之韩”说,《“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环日本海论丛第13号),新泻大学环日本海研究会,1998年1月,74~80页;后收入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附录,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
31.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 》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5-89页。
32. 南诏的文化成就,同上书,234-249页。
33. 回纥的文化成就,同上书,250-265页。
34. 回忆邓广铭先生,《仰止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450-458页。
35. 试论北齐之亡,《学术集林》卷16,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年,120-160页。此文又改题为“试论北齐统治者内部的鲜、汉斗争”,被收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合编《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文史哲卷 》历史学分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8月,54-73页。
36. 疑义相与析——答薛宗正先生,《北大史学》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61-271页。
37.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简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编《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评奖获奖成果简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761-769页。
38. 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兼论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地位,《唐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55-171页。

39. 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研究奖学金”资助考察报告,《春史卞麟锡教授停年纪念论丛》,釜山: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2月,305-321页。

40. “黑貂之路”质疑——古代东北亚与世界文化联系之我见,《 历史研究 》2001年第3期,81-90页。
41. 唐与吐蕃战争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增补本条目,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2年,462-464页。
42. 唐与大食战争,同上书,462页。
43. The Silk Roads Not Lines, but a Web. UNESC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ilk Roads 2002 , Presentation Paper, Organized by UNESCO, November 18 to 20, 2002, pp.198-205.
44. 总论:隋唐五代东北亚政治关系大势,拙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年,1-33页。
45. 白江口之战相关史地考论,同上书,343-354页。
46. 隋唐五代燕北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分布——2000年暑期考察的初步报告,同上书426-438页。
47. 2001年秋季华北考察简报(附英文),同上书,439-443页。
48. 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186-202页。
49. 丝路是一张网,《生命世界》2005年第2期,27页。
50. 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史学集刊》2005年第3期,41-47页。后收入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312-27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5年第6期,56-61页。
51. 序二,马自力著《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序文3-5页。
52. 由遣唐使看古代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 》第4辑,三秦出版社 ,2006年3月,174-180页。
53. 隋唐五代河套的交通与交流,王建平主编《河套文化论文集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90-102页。
54. 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24-40页。日译文《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河上 洋译),收在《研究论集》第4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7年6月,33-47页。
55. 中韩关系视野下的《三国史记》撰作,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 编《韩国学论文集 》第16辑,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7年,1-6页。
56. 板凳宁坐十年冷——回忆我在北大上学,赵为民、郭俊玲主编《精神的魅力·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00-206页。
57.《斗战神、拜火宗教与突厥兴衰》,《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5月5日第7版。
58.《蒙古崛兴与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121-135页。
59.《从草原突厥石人看东西文化交流》,《国学研究》第2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1-20页。
60.《草原地带の突厥石人から见た?|西文化交流》(日译文)(高木尚子译),收在《研究论集》第6集,名古屋: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9年,45-63页。
61.《文化整合与吐蕃崛兴》,《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15-33页。
62.《回鹘改宗摩尼教新探》,《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88—106页。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0年第6期41—59页全文转载。
63.《封常清伐大勃律之路》,《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557—580页。
64.《唐五代北边的内外之际与国家认同》,《唐研究》第十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1-25页。该项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1年第6期80-81页摘要转载。
65.《八世纪东亚历史的构造》,[韩]李基东、延敏洙主编《八世纪东亚的历史状况》,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2011年8月,77-109页。

66.《中古波斯宗教与东亚政治文化》,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

咨询报告

1、西安历史文化与文物古迹保护专题研究报告(修订稿),《西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附件,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安市旅游局,2005年3月。

译文

1. 国内外有关东土耳克斯坦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译自俄文),《中亚研究资料》1983年第1期,26~35页。
2. 塔米姆·伊本·巴赫尔回鹘游记(译自英文),《中亚研究资料》1983年第3期,62~64页。
3. 加尔迪齐著〈记述的装饰〉摘要(译自俄文),《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104~115页。
4. 纪念巴托尔德学术报告会(译自俄文),《 中亚文化研究协会通讯》第4期(1986年),16~19页。
5. 东方文献主编部1986年工作计划(译自俄文),《中亚文化研究协会通讯》第4期(1986年),20页。
6. 论中央欧亚(译自英文),[美]丹尼斯·塞诺著、北京大学历史系 民族史教研室译《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中华书局,2006年,1-24页。

古籍整理

1. 《新唐书》(简体横排二十六史之一),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年。
2. 《中国名著选译丛书三编——〈新唐书〉卷》,香港:锦绣出版公司,1997年。

编写

1. 丁守和主编《中华文化辞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本人与编委张广达教授合撰了其中第25章“中外文化交流”。
2. 姚鹏等人主编《东方思想宝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其中第2部分“伦理道德”。
3. 吴小如等主编《365天中外名人大事辞典》,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2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其中隋唐五代史部分。
4. 戴逸主编《二十六史大辞典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其中事件、人物两卷的隋唐五代部分,以及典章制度卷的方域编。【本书已获中宣部1994年“五个一工程 ”奖】
5. 侯仁之主编《黄河文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负责编写了其中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部分。
6. 《简明中华百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本人作为编者之一,负责编写了其中有关民族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条目。【本书于1994年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7. 刘化绵等主编《中华风云人物通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本人作为分卷主编,主持编写了第4册即隋唐卷。
8.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隋唐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本人作为署名编者之一,撰写了其中的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民族关系》。
9. 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本人作为编委之一,撰写了其政治卷的第七章《内地与周边民族》。
10. 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大视野 》(青少年版),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2年。本人为其第四、第五册撰稿人之一。【本书于2004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11.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本人为第一、三两章及第七章第一节史学部分的执笔人。

获奖与成就

1. 1991年获“北大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
2. 1992年获“北大青年科研成果光华安泰奖”。
3. 1993年获“北大505中国文化奖”学术成果二等奖。
4. 同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选为1994年米迦勒节学期(Michaelmas Term)海外访问学者。
5. 1994年获“北京市高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6. 同年所参与编写(编委)《二十六史大辞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
7. 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8. 同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
9. 同年所参与编写《简明中华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年)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10.1996年获韩国基金会(the Korea Foundation)特别研究奖。
11.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12.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13. 2001年获北京市民族教育第五届烛光杯奖。
14. 2002年所承担“中国古代史 ”(主持人阎步克)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课程。
15. 2002年被遴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获奖人员代表。
16. 2004年所参与编写《中华文明大视野 》(青少年版)(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2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本人为其第四、第五册撰稿人之一)。
17. 2005年所参与编写《中国历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 果一等奖(本人为《隋唐宋卷》署名编者之一)。
18. 2006年所撰论文《契丹建国与回鹘文化》(《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获国家民委首届(2000-2005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19. 2006年所指导马自力博士论文《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以职事的考察为中心》获北京大学2006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与中文系袁行霈合作)。
20. 200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三十年文科“百项精品成果奖”。
21.2010年10月《拜火教与突厥兴衰》(《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2006—200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